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
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
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。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
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在于使人弃旧图新,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。
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;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躁;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;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;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。
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,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。当我们懂得了这本末终始的道理之后,就接近实物发展的规律了。
“活到老,学到老,还有好多学不到。” 生命不息,学习不止。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教育本身也是一个慢东西。学习是我们终身需要为之奋斗的一个过程。一个人认真读的书,其实早已经融进他的灵魂,沉淀成智慧和情感。深入内心,才能发自内心。今日往后,只要有一个触动点,就会喷薄而出。
我们一本书读上一遍,只要懂得其中十句二十句,哪怕是其中十句二十句,有所会心,激发了你的思考,对生命有所触动,便没有枉费功夫。思想决定行动,内植于心,外化于行,这就是文化的根苗,教养的开端。或许此一句或是二句便可终身用之而不穷,久而久之,我们的气质里都藏着我们读过的书、走过的路。我们读过的书,走过的路,遇到的人,就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视野,也构成了我们人生的格局。我们一个人的眼界、心胸,外在呈现的气质和度量就会和别人不一样。曾国藩有句名言“谋大事者首重格局”。我们有句歌词也说“站得高就看得远。”不同的高度,我们的视野、心态、境地、情怀就会不一样。
学什么?我们要学人人传颂的经典。经典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一定具有连续性,也就是说前句不懂不一定后句也不懂,它像一粒粒珍珠,智慧的灵光洒遍在每一个角落。我们要不断学习先贤、攀登先贤,以先贤的道德行为准则去指引我们的心灵。曾参的《大学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它侧重道理、伦理、哲理的学习运用。《大学》的精神内核是修身,认真学习和领悟,方可提升个人修为,化小我为大我,扩充自己的人生观、世界观、价值观。
第一节中的“明明德”、“亲民”、“止于至善”是《大学》的三条纲领,这里面蕴含了修身律己、为人处世的大智慧,于学习、于做人、于工作、于教育子女意义非凡。《大学》成就大人,成就一切愿意学习、勤于思考、善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之人。明明德就是要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,我们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,学会推己及人,然后体现在亲爱民众上,“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,关爱小孩,孝敬父母(尊兄爱弟)。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就是止于至善。“止”就是“停止、克制”的意思,曾国藩和李嘉诚专门将“止学”当做座右铭。“有所为,有所不为”,“有所言,有所不言” 、“不以善小而不为,不以恶小而为之”。我们大人常说某个人有文化没水平,实质上讲的就是学习转化为实践能力差,没有学以致用,没有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章。
第二节,“知止”之后便是“定”,我们要学会“定”,懂得适可而止,见好就收。人生要经得起捧杀,也要经得起棒杀,人生得意时享受鲜花与掌声,继续豪迈奋进;在人生低谷时享受人生磨难,养精蓄锐,蓄势待发。“知止而后有定”是一种修为和境界,是一种坚韧和追求。定而后能“静”,静而后能“安”,安而后能“虑”,静、安、虑是知识转化的升华的一个过程,就像我们吃饭时候一个反复咀嚼吸收营养一样。虑而后能“得”是一种收获。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”掌握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。明白主次,掌握先后,学会牵牛鼻子,弹钢琴,就达到“修己治人”的境界了。
为什么而学?与大家分享一句谚语:如果一个人不学《大学》,将失去人生一半的生命。《大学》早学早受益,多学多受益,真学真受益,晚学完受益,不学呢,可能会吃亏。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”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,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环境当中,守住内心一方净土,做一个有道德、有涵养、有境地、有格局的人?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目的和动机。金钱只是工具,它能买到生活必需品,甚至还能给你带来安全感外加物质享受,然而金钱却无法帮你修补一段破裂的感情,无法使你摆脱孤单。学习虽然我们不能很直接的看到它带来现实的利益和好处,但学习可以让你学会独处,让你感觉充实,改变你的气质,放大你的人生格局,让你成为一个有思想、有温度、懂情趣、会思考,有知识广度、独特见识、创造性思维的人。当下是一个看颜值的时代,天生丽质是一种优势,但容颜终会褪去。而“腹有诗书气自华”的这种气质却能历久弥新。
如何学?学习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多“接触”,学习文化素养,也要多“熏习”,跟农村熏腊肉一样,时间久了接触多了醇香自然散发。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现”。我们要多读,温故而知新。“学历代表过去,学习力代表未来”,读这些经典,还有一个最好的方法便是开展一个小组读书讨论会,谦虚的吸收大家的养分,克服生切的对经典心怀恐惧的心理,大胆参与,大胆学习,大胆诵读,这样慢慢地提升我们的阅读兴趣,渐渐地参与讨论,渐渐地让经典的精髓渗透我们的生命,浸润我们的内心.
(警令部研究室王相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