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警务资讯 > 警营风采 > 走进警营
 
家风
编稿时间: 2017-05-15 10:04 来源: 市公安局  
 

中华民族是礼义之邦的文明古国,良好的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,是传统中国的基本社群。家庭是每个中国人的舞台,家庭是孕育社会栋梁的温床。好家教是建立在好的家风基础之上的,好的家风浸润人的德行修养,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奠基石。家的修养,在人们日常生活中、举止行为里展现、传承着。

培育良好的家教家风,主要是依靠家长的自觉,父母言传身教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,好的家风与家教是人生的第一堂课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,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宋代理学家朱熹有一个比方,家亦是“大政”,一国有公家之政、私家之政,家风就是私家之政。家风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和信息传播,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。幸福家庭、良好家风固然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,但家之兴衰在于是否合乎礼义廉耻,不在于富贵贫贱。对子女真的关爱是树德育人,为子女留下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。家的传统是孩子成长最好的根基,一个人的成长,从幼小就要有良好的家教培育,纯净的家风熏陶,只有在良好的家风家教中浸染,才能有出色的成功人才。良好的家教家风培养出爱国、奉献、敬业、守法的公民,为人正直、为官清廉、为权持公、为善至乐。王夫之在《耐园家训跋》中曾回忆自己的经历:有时闲荡稍过,父亲不许见面,他则二三旬问都不敢声张,一定要是仲父反复责谕,讲述先祖遗训,泪流满面,然后才能得到几句温语相戒。正是受益于这样的家教家风,王夫之“齐家之教”才有三大要义:孝是万字之本、德是夫妇之义、志是成人之基,使得王夫之的后代卓尔不凡。其长子王攽“与弟齐名,著有《诗经释略》”;次子王敔“学问渊博,操履高洁,时艺尤有盛名”,系“楚南四家”之一,又有“楚南三王”之誉。王夫之的思想和精神到晚清大放异彩,其后代出力匪浅。世界反毒禁毒先驱林则徐,在其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下,造就了他淡泊、仁爱、勤奋的品格。他从父辈传承的家教又用于教育子女,在道光庚子(1840)春日写下了著名的《十无益格言》,传于后世。这种优秀家风在福州,三坊七巷(福州的一个历史文化街区,闻名遐迩),成为人文历史的积淀和传承。

正确的家教家风,是作为一个家庭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,是家庭生活的规矩,大多数是普普通通的语言,但却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人、感染人、教育人。中华传统礼仪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子浓墨重彩的一笔,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。有如敬姜“匡子过失,教以法理”,张英“让他三尺又何妨”,曾国藩“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”等等的这些最基本、最直接、最经常的教育,让人们受到强大坚韧的道德力量。礼是何物,礼是社会人际关系与规则的具象化仪式。无论是古代的尊卑秩序还是当今的平等友善,礼,都表达着对神灵、对君主、对长辈的尊重。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“不知礼,无以立”的说法,可见,礼仪是人类作为社会生物所必须的!注重礼义兴家、诗书传家,弘扬好的传统家风,守护传统美德。俗话说,坐有坐相,站有站相,就是要行得正、坐得稳;一千一万,莫搁脚(有的人在吃饭的时候喜欢翘起“二郎腿”,俗称“搁木马脚”)吃饭,就是要跼蹐身稳、尊长有上;妇女要恪守“三从四德”(三从:未嫁从父、既嫁从夫、夫死从子;四德:妇德、妇言、妇容、妇功)、“话莫高声,语莫掀唇(笑不露齿),行不摇头,坐不露膝,站不倚门……”等修身养德之道的封建信条。这些封建余孽的儒家礼教制度,虽说带有一定古老的尊卑传统观念,但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,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,起着规范、禁锢人们的思想、行为,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、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。2000多年来,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,这种封建礼教制度从另一方面强调,做人要守规矩、讲道德、懂礼义(修养),特别对指导和加强当今社会文明建设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。规矩(则)仿若一方篱笆,丛杂的草木藤蔓不会肆意蔓延。人们的道德底线深浅不一,但相同的是头顶上都悬着一把叫做规矩(则)的刀,它时刻提醒我们注意自己的言行。当今社会“仓廪实”成为现实,但人们“知礼节”任重道远。妻贤夫祸少,子孝父心宽,德威立根本,家和万事兴,长幼相亲爱,邻里和睦隆,这是国泰民安的根本所在,能给社会带来无穷的幸福和温暖。家风正则行得正,家风淳则风气淳。作为父母,必须领会“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”的智慧,秉持“国计已推肝胆许,家财不为子孙谋”的操守,在引导家庭成员增强现代家国情怀中培育好家风。
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建设,要求我们注重家庭、注重家教、注重家风,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、民族进步、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。大讲家风家教,特树道德榜样;弘扬修身养德,心存包容大度;读经学史,博览群书;教子明理(礼),育儿懂义;继承传统,发扬光大;逐步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,让社会的每一个细胞充满正义和正气!

(岳阳县局   任伏军)

 
 
打印本页
关闭窗口